袁了凡总结善行的种类:随缘济众,其类至繁,约言其纲,大约有十。
后来读了莲池《自知录序》及《竹窗随笔》,才开始笃信佛教,将过去的论著尽数焚毁。平生精于易学,其特点是不烦文字解说,止有一图,以寓其阴阳消长之数,与卦之生变(邵伯温《易学辨惑》)。
汉元帝初元四年(前45)以孝廉为郎。(二)《帛书》卦爻辞文字与各本的异同问题。至于王弼常据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玄理以解《易》的特点,后世易家亦颇有诟病者。既是文学家,又是思想家。这又是当时易学流派的一个旁支。
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来到京师,向宋太宗建议远招贤士,近去佞臣,轻赋万民,重赏三军,太宗颇欣赏,赐号希夷先生。历宋、元、明、清,研讨考辨王弼易学者代不乏人,影响迄今未衰。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研究天文现象,目的是为了经世致用,他们是将天文、地理、人文视为相互联系、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来加以辩证思考与表达的。
《周易》不仅是一部历史典籍,而且还是一部未来之书。这部书是象数易注的集大成之作,收集了30多家汉魏古注,其中尤以虞翻为著。对《周易》的研究,要把握好四个维度和一个方向。[27] 孔颖达:《周易正义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90页。
[63] 郭庆藩:《庄子集释》(第三册),第601页。《周易参同契》的基本理论就是建立在日月为易这一思想观念之上的:坎戊月精,离己日光,日月为易,刚柔相当[23],易者象也,悬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
[51] 房玄龄:《晋书》,第178页。《周易》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典籍,而且更是一部活在当下、面向未来的智慧之书。掌握了《周易》一书的构成方式、构成内容和构成特点,我们就会明白对《周易》的阅读、理解、研究,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搞清楚卦爻辞与卦爻象之间的内在关系,搞清楚卦爻象与天地阴阳变化的逻辑联系。孔颖达依据四营而成《易》,十有八变而成卦的思想,支持王弼的伏羲重卦说。
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[65],能够识古人之大体见天地之纯的道术之作可谓寥寥。[5] 参见孔颖达:《第四论卦辞爻辞谁作》 ,《周易正义》卷首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0页。[4]很显然,司马迁认为周文王是《周易》的作者。该书不仅对现存虞注作了疏解,而且依据虞翻的易学思想补足其缺漏部分。
自古以来,修道的道士们都是以《周易参同契》为指引,寻求尽性致命之大道。[61]对《周易》经传的注解、阐释,叠床架屋、灶上起灶,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[62],难以窥得《周易》的真相,难以识得《周易》的大体。
[4] 泷川资吉:《史记会注考证》(捌),杨海峥整理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5年,第4322页。《周易》研究文献汗牛充栋、蔚为大观,凝聚了无数学者的心血与智慧。
《周易集解》收集的汉魏古注多达38家,全书共集易注2700余节,李氏本人案语108节。这些文字因象而生、为象而作。广大配天地,变通配四时,阴阳之义配日月[25]说明遂古之初,中国古代的圣贤就确立了通过观察天象、把握日月的运行规律来理解人类置身的世界的科学思想。近年来,随着马王堆帛书《易传》的出现,为孔子与《周易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据。有关《周易》经传文字的注解汗牛充栋、浩如烟海,如果没有明师的指引,如果不能找到解《易》的正确方法,我们就会坠入文字的迷障当中,失去通向《周易》大道的机会。据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:易象是由天文之象、地理之象、人文之象这三部分内容构成的。
[50] 孔颖达:《周易正义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95页。人文源自天文,这一观点在《贲卦?彖传》中有明确的表达: 天文也。
[46] 房玄龄:《晋书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0年,第178页。[11] 程树德:《论语集释》(一),程俊英、蒋见元点校,北京,中华书局,1997年,第94页。
则幽赞用蓍,谓伏牺矣。维度三:师法与家法 清代经学家皮锡瑞在论述汉代学术时指出: 前汉重师法,后汉重家法。
[56] 郭茂倩:《乐府诗集》卷第30,《长歌行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98年,第442页。[35] 郭庆藩:《庄子集释》(第一册),王孝鱼点校,北京:中华书局,1997年,第134页。[54] 贲卦卦象由下离上艮构成:。以太阳的运行为圭臬,教化天下百姓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,所以系辞为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
天文衍生人文,易理涵盖义理。它的奠基性表现为中华民族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滥觞于此。
《周易》研究要摆脱方术之作的困囿,通向道术之作的澄明,其唯一的道路即是回归本源与开端,回到天地之始,感悟天地人三才之道相生相应、殊途同归、百虑一致的变化机理,藉此才可能识古人之大体,以见天地之纯。曰:假我数年,若是,我于《易》则彬彬矣。
《周易?大象传》是从整体、从宏观来解释六十四卦的天文学、地理学、人文学内涵。但婴儿形象的形成,从根本上来说,又是父母的受精卵在起作用,这个受精卵是生命的本源,是生命得以生成的道理。
象数的形成,说到底,是阴阳变化之易理在发挥作用。但倘若我们过于沉迷于易学研究文献的层层累积、自得于《周易》阐释的主观介入与花样翻新,却可能失却了《周易》研究的学术旨归。后世之学者,不幸不见天地之纯,古人之大体,道术将为天下裂。维度二:易象与易理 《左传》昭公二年记载鲁昭公二年春天的时候,晋平王派大臣韩宣子出访鲁国,在掌管图书的官员大史氏那里,韩宣子见到了两本书: 观书于大史氏,见《易象》与《鲁春秋》。
……故曰,学其上,仅得其中。我们通常所说的《周易》指的就是由经传两个部分组成的古代典籍,它位于群经之首,被人们誉为大道之源。
对《周易》的研究、注解,只有先弄清其科学起源、科学内涵,以此为基础,对《周易》的哲学阐释才可能成为有源之水,有根之木。[22] 段玉裁:《说文解字注》,第463页下。
[38] 徐芹庭:《汉易阐微》(下),北京:中国书店,2010年,第580页。[59]六四爻来源于观卦,观卦在十二消息卦中表示八月。